Mr. Bruno Kaufmann’s introduction to the Swiss political system
瑞士共有 23州(Cantons),含20個全邦,6個半邦,有各自的歷史與憲法 。2222個市(municipality),為最底層的地方選區。國家-州-市 共三個層級。選民約850萬。
瑞士的政治體制可以說是「基於美式聯邦制與瑞士自己直接民主的代議式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based on federalism and direct democracy")
瑞士的直接民主起源於法國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972年所提出的直接民主論。
瑞士的公投有三種。
-
在經歷了不太流血、互相尊重的 “civil" civil war (1815-1848)之後,1848 出現了強制性憲法公投(mandatory constituional referendum),讓雙重多數概念( double majority)及「直接民主」入憲 ,也就是憲法修正需要公民及各州過半同意(citizens & cantons) 。
-
1874 出現了針對國會推出的法案或公共政策進行複決,或稱為任意性公投(popular law referenum or optional referendum), 1% (5萬人)在新的法案製訂後起算,必須100天內連署,只需公民過半,不需要雙重多數決。公告日的100天內若無動作法律就正式生效。比喻:這種複決公投是對立法者設立stop sign(對法案亮出暫停的紅燈)。
-
1891 constitutional citizens’ initiative (or popular initiative): 2% (18個月內需達10萬人連署 )
-
1987 加入"double yes" 投票機制,讓民眾可就同一議題的正方及反方都各自表態,但需要就「若兩個都過半的話」進行最終意向的表態。
-
2003 納入e-voting。但2016年起(約一年半之前)因為安全疑慮,全國停止網路投票,轉而就三個可能方案進行檢討。
瑞士民主的特色:
代議士是「兼職」,不可能靠此公職養家或賺錢。所以多數議員的參政,是因為對政治過程的辯論的熱情或興趣。
代議民主兼含公直接民主之後的優點:人民與國會更無隔閡。
直接民主的挑戰:
1、由民眾來決定不同邦之間的權力及經濟平衡實不容易
2、投票權已下降到18歲,但仍在辯論(例如,若要下降到16歲,這年紀是否具有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的能力?)
3、公民權取得爭議(迄今仍有1/4的住民沒有瑞士護照)
4、媒體的角色
5、幣值受到公投決定的影響(e.g., 年輕族群成功於2018年3月推過了銀行透明法案)
6、是否加入歐盟的辯論持續著
7、e-voting的全面化及適用對象,以及簽名後個資保障的困難等。
8、投票族群年輕化後如何教育
Discusison (in)direct democracy with
M. Claude Begle, National Councilor,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
Mr. Andrea Caroni , Councilor of States, FDP. The Liberals,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Committees (age 38)
Mr. Andrea Caroni 最喜歡的公投個案,是2016 「把罪犯驅逐」的公投提案,經審議期之後被否決。
Q&A: 投票人口增加兩倍了(例如1970s女性加入投票),為什麼連署目檻還未見調高的主因?因為連署仍有一定難度(約7%~1/10的比例的提案會進入最後階段),以及沒有政治人物會冒此險來主張調高。
直接民主的優點:
1、在瑞士,直接民主的政治運作算是穩定。因為議題多的結果,每個議員都要在不同議題上聯盟,因此很難說有絕對多數或少數。民眾也因多元議題而較為包容(cross-cutting),(相對比利時比起來)較有向心力與包容力。
2、人民團體、商業公會、利益團隊遊說活動十分活躍,但代議士在某種程度上仍保有其自主權。
3、直接民主應該較無關於國家大小或是否能外銷,關鍵是在投票文化,也就是民眾與代議士對於議題的態度是否開放。在瑞士,民眾相當尊重投票結果。即使是接近的投票結果,民眾也有足夠的成熟度面對某些議題輸的情況(因為在某些議題會贏)。
直接民主的挑戰:
情緒性的議題透過公投,會限制議會的審議空間;但也增加了代議士認識民情的機會。只是,民眾不一定有足夠的審議或知識(例如:作出什麼決定會導致什麼結果),甚至是耐心就進行投票。即使是代議士也可能會落入這種困境。這種公投結果便有可能產生與國家層次法案相衝突的投票結果。
審議的形態?
實體上的審議:手冊
網路上的審議:網路手冊 及 審議平台
http://bit.ly/2QWMA7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