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6, 2016

用漏斗的比喻民意的匯聚,正確嗎?

新政府真的想再走一次過去1.0的審議式民主操作?看看:
  • 2009. (in Chinese) "The Challenges of Practic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aiwan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當前審議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中國行政評論),17(2):109-132. [pdf]


司法院每年編千萬預算卻毫無成果? 黃國昌:正、副院長應立刻下台

thenewslens.com

民間司改會今(25日)在司法院前召開記者會,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應邀發言,他質疑司法院每年編列預算3000萬,但從2010年上任至今,到底完成了什麼?他強調,大家對司法院都非常失望,自己對司法院院長賴浩敏、副院長蘇永欽更是沒有任何期待,認為兩人應馬上下台。對於總統蔡英文即將舉辦的司改會議,他表示將與時代力量全力支持,盼為台灣司法帶來更好的環境。

中央社報導,民間司改會上午在司法院門口前召開「環島司改意見送進總統府」記者會,公布蒐集到的網路及街頭民眾意見,根據司改會公布「司法哪裡有問題」的網路投票結果,得票數高前三名依序是「偵查中的不當報導,造成輿論公審」、「媒體未確實查證做出錯誤報導,傷害司法與當事人」、「受刑人出獄後謀生困難,再犯率高」。

三立報導,應邀出席記者會的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表示,選擇在司法院前開記者會,不是對司法院有所期待,不然就是對司法院有所訴求。黃國昌說:「對於現在司法院的正、副院長沒有期待,我的訴求很簡單,請你們馬上下台,人民已經給你們6年的時間,回想一下2010年上任時,你們做了什麼許諾,跟人民承諾了什麼,到2016年的今天你們完成了什麼?」

黃國昌批評,當初司法院高舉的觀審制,聽不進民間社會的訴求,也聽不下這麼多學者專家苦口婆心的勸告,先射箭再畫靶,6年過去,每一年編列3000萬元預算,大家只想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到底做出了什麼東西?黃國昌表示,會全力支持總統蔡英文10月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並希望蔡總統儘速任命新的司法院長。

自由報導,同樣與會的民進黨立委顧立雄則說,國是會議應採沙漏式的審議式民主方式進行。他解釋,沙漏上方是開放收集問題,對象包括曾經或未到過法院,會使用司法的律師、甚至檢察官與法官;會議結果就好比沙漏,逐步往下滴,透過審議式民主匯集成問題的類型,找出可能改善問題的方法,最後落下來的沙,就是政策的決定。

顧也以「小燈泡案」為例,他說該案的告訴代理人就說,檢察官以偵查不公開為理由,因此被害人以外並不清楚偵查過程,但該案卻一再被報導,反而對司法有諸多不滿,對司法有不良印象,因此這次國是會議就盼能改善對偵查中案件造成輿論公審。

蘋果報導,司改會執行長高榮志說,今年總統大選前,分別向國民親三黨總統候選人要求成立常態性的司改機制,並以總統的高度帶領司改,當時均獲同意,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更具體提出召開司法國是會議的作法,司改會發起環島13天收集司改議題的活動,希望提供司法國是會議參考。

至於司改會是否支持黃國昌要求司法院正副院長下台的訴求,高榮志說,賴浩敏應為觀審制下台負責,蘇永欽則早被司改會評鑑為不適任的大法官,「就結論上而言,是一樣的」。

新聞來源:



Original Page: http://bit.ly/1Z1egW7

Shared from Pocket


http://ift.tt/1Ktn9Fz

May 20, 2016

FYI: 從 6.7 億條行動 App 推播通知中,解析人們的日常行為

Well. 然後呢?也許我們該更進一步問,這是誰需要的資訊,以及除了用於行銷之外,這樣的數據分析想要貢獻出什麼(知識)。

推送通知是每個行動 App 制定客戶參與和留存策略的基礎,但是我們對推送通知的研究並不多。之前我曾寫過兩篇文章《為什麼 60% 的用戶不接受推送通知》和《為什麼有些推送消息的轉化率能夠達到 40%?

在這篇文章中,我從行動行銷自動化工具 Leanplum 中找到一些推送通知方面的資料,分析了 6.71 億條通知,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趨勢,尤其關注推送通知的時間。

36kr 配圖

北美地區工作日期間的推送通知活躍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行銷人員推送通知的時間,以及用戶和這些通知互動的情況。上面的圖表顯示了北美地區工作日期間平均的通知推送和打開情況,以數百萬的通知為樣本。該資料使用的是規範化的本地時間,代表在一定時間內的原始發送和打開情況。藍色的線表示原始推送數量,對應的資料在左軸。紅色的線表示原始的打開數量,對應的資料在右軸。

在這裡,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趨勢,一天中,推送和打開的趨勢大部分是不斷上升的,下午會有幾個小高峰,在下午 3 點左右有一個稍大的高峰,最大的高峰期是傍晚。6 點之後的趨勢很有趣,相對其他時間來說,打開通知的數量一開始最高,推送通知的數量相對較低。這表明行動 App 在傍晚之前會推送大量的通知,如果他們在 6 點之後推送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 6 點以後用戶的參與度看起來很高。

無論如何,這個曲線非常有趣,我們從具體的一天中了解人們一天的行為模式。

對平均每天的研究加強了這種趨勢

美國人時間使用調查發布了下面的影片,用來表示為什麼上述的推送通知圖表是正確的。

早上 7-9 點,人們起床,開始了一早的安排:吃早餐、通勤上班、開始工作。早上到達辦公室前這些任務可以證明為什麼上午 12 點前推送通知的參與情況很低。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下午 3 點左右,有一個有趣的活動轉變,這也與推送數量和打開數量較高相關。在這個時段,人們可能是稍微休息一下,喝杯咖啡或出去走走,這時候會拿起手機看一看。下午 6 點左右,大部分人下班了,並開始進行娛樂活動。

人們在晚上 6-9 點打開推送通知的數量較高也是有跡可循的。工作做完了,人們可能會看自己的手機,打開 App,瀏覽社群媒體。這種休閒時刻持續到晚上 10 點左右,大部分人開始洗澡睡覺了。推送通知參與的高峰期與人們工作後的休閒時間息息相關。

各管道媒體使用情況

經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休閒活動期間打開推送通知的概率較高。那麼人們在休閒活動期間都幹什麼呢?Flurry 發布的各管道每日媒體使用情況表現出一些有趣的趨勢。

36kr 配圖
  • 網路的使用情況有兩個主要的峰值:一個是早上 8 點,兩一個較高的峰值是晚上 7 點。
  • 早上 7 點左右,iOS 和 Android App 開始使用,白天一直都在增長,晚上 9 點達到高峰期,之後開始下降。
  • 電視的使用一般在下班之後,在晚上 7-11 點有一個大峰值。

你可以對比一下英國發布同樣的媒體使用情況圖表。

36kr 配圖

透過這兩張圖表可以發現,電視是休閒時刻使用的一個重要管道,尤其是下班之後。語音交流大部分都發生在白天,線上交流(SMS / 郵件)一般也在白天。

推送通知的參與情況 vs. 媒體使用情況

將每日的生活模式與推送通知參與情況聯繫在一起,我們可以推斷出人們為什麼在傍晚的參與度較高。我相信我們都將行動裝置看作第二個螢幕,人們透過行動裝置與推送的通知互動,偶爾會看看電視。人們一般隨身攜帶手機,可以隨時使用 App。

註:作者 Andrew Chen 是 Uber 發展團隊的負責人,也是多家科技創業公司的諮詢師和投資人。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下載自美聯社摩根大通:台股的最大風險是蘋果,不是中國
下載自路透智慧手機專利戰學教訓,宏達電 VR 拚專利
官網Q1 全球 NAND Flash 品牌廠總營收 80.64 億美元,連續兩季衰退
下載自shutterstock1 天推文 8 次,駭客即可掌握使用者行蹤
下載自路透小米雷軍急了!發內部信親自負責手機研發和供應鏈管理
TechNews 科技早報 – 20160519TechNews 科技早報 – 20160519


http://bit.ly/27G5JxR

FYI: 大數據預測美國下一任總統!

…但用大數據來預測真的是我們要的,或它是正確的應用?

大數據預測美國下一任總統!分析結合應用助選民了解最新戰況

大數據預測美國下一任總統!分析結合應用助選民了解最新戰況

大數據分析其實都說了很多,而在近日的美國大選前哨戰,便有一家公司將大數據結合手機應用,從而開發出一套名為 CNN Politics 的應用。

此應用可以說得上是一個活用大數據分析的絕佳示範,當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透過對選舉數據的整合和分析,全面報導和分析美國大選情報。該款應用已經在 iOS 的 app store 中上架。

CNN Politics」應用程式採用了 CA Technologies 的 API 管理和流動分析軟件製作。這款應用可追蹤 2016 年美國大選民意、代表、選舉和籌款的最新數據;同時該應用程式具備自訂的提醒與通知功能,可以協助用戶分析數據,從而了解大選最新形勢。

預測誰人勝出?

同時,應用亦可依照獨家數據分析而產生文章和圖表,這又是大數據的一個最佳示範,從而協助選民預測誰將贏得大選以及了解箇中原因。

另外,候選人的個人新聞及行為亦會左右選民的決定,因此應用之中亦結合了主流政治新聞網站的綜合選舉結果、突發新聞、企業動態和視頻新聞報導;配合上應用可讓大家自訂提醒及通知功能,真正可讓用戶了解及緊貼大選最新的發展狀況和走勢。

CNN 應用程式開發與科技副總裁 Matthew Drooker 表示:「從民意調查到籌款再到代表計數,誰的走勢好,誰的走勢不好,背後都有大量的數據為今次歷史性大選作出支持。我們與 CA Technologies 合作推出的這款應用,為用戶提供本土貼身流動體驗,以一種引人入勝、完全自訂的方式協助他們分析數據背後的意義,並締造一個資訊豐富而又不可或缺,同時有如親歷其境的多媒體用戶體驗。」

據了解,「CNN Politics」採用了 CA API 管理和 CA 流動應用分析工具製作。CA API 管理軟件從大量的數據來源中將數據點進行傳輸和整合,透過對分析數據協助用戶根據大選的進程判斷形勢並得出結論。這些數據來源包括:CNN 民意調查數據,聯邦選舉委員會數據和 CNN/ Pivit 政治預測市場。

CA 流動應用分析可以通過先進的數據視像化工具評估應用的使用情況,並提供洞察、優化應用性能,以提供流暢的用戶體驗。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電腦與科技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http://bit.ly/27G5piu

May 03, 2016

真是酷:有金氏世界紀錄證明!能在空中飛的懸浮滑板是真的 | TechNews 科技新報

有金氏世界紀錄證明!能在空中飛的懸浮滑板是真的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5 月 03 日 11:51 | 分類 尖端科技
flyboard air

還記得之前 Zapata Racing 公司公布了一段能在空中飛的懸浮滑板影片嗎?在剛推出時,眾多網友雖感到相當驚奇,卻不太相信這是真的,但在最近釋出的影片指出,這個全新的懸浮滑板已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證明,更打破以往的飛行紀錄!

Zapata Racing 公司向來專門製造水上飛行器,過往所推出的飛行器上都有連結噴射器,以供給使用者能在水上飛的動力。然而在 4 月初時,其公司創辦人 Franky Zapata 上傳了一段影片,影片中他更親自上陣,穿上新研發的懸浮滑板 Flyboard Air 在海面飛行數分鐘並著地。然而,這款 Flyboard Air 並沒有任何的繩索或噴射器連接,操控起來看似也相當穩定,讓人不免感到懷疑。

事隔近半個月,Zapata Racing 在 5 月 2 日釋出了另一個 Flyboard Air 影片,有著金氏世界紀錄人員與眾多記者在現場見證,Zapata 又再度親自上陣挑戰懸浮滑板,最後更是達成懸浮滑板飛行最遠紀錄:2,252 公尺!比起 2015 年一名男子自製的水上飛行器的飛行距離,Flyboard Air 能飛的距離遠了它將近 10 倍。此紀錄同時也讓眾多網友恍然大悟,這才了解原來這一切都是真的。

▲ Zapata 用 Flyboard Air 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成功。(Source:YouTube

Zapata Racing 公司表示,這款 Flyboard Air 的動力來自於他們打造的全新「獨立推進裝置(Independent Propulsion Unit)」,並由裝在背包裡的 Jet A1 航空煤油提供燃料來源,再以手持的方式操控引擎。看 Zapata 操作起來好像相當簡單,但若不算進他本來就是水上飛行比賽的冠軍外,其實他自己也坦承,如果沒有訓練超過 50 小時的話,想輕鬆操作 Flyboard Air 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Zapata 也表示,目前他只會在水上飛行 Flyboard Air,以免在陸上飛行時發生任何意外。之前他也曾因為電池系統出問題而摔落水面,除了機器因為碰水而壞掉外,其他則一切安好。

在這則影片推出後,許多人也開始在底下搶著留言向 Zapata Racing 詢問到底甚麼時候會正式推出 Flyboard Air,但對於這個疑問 Zapata 則語帶保留,僅表示:「如果大家都想要 Flyboard Air,我們就得與政府合作,我們也得負起全責,不過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連結

(首圖來源:Guinness World Record

延伸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是真是假?空中飛的懸浮滑板在影片中現身是真是假?空中飛的懸浮滑板在影片中現身

http://bit.ly/1W5KhyL

May 01, 2016

高教悲歌:台大盼教師可開公司 教部支持衍生企業

高教的問題,真的是「學」進不了「產」這樣嗎?
台大校長楊泮池(圖)建議政府鬆綁法令,讓大學教師開公司,讓產學雙贏。教育部1日表示,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已規畫放寬大學衍生企業規定,給老師誘因參與企業經營或擔任董事。(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日電)台大校長楊泮池建議政府鬆綁法令,讓大學教師開公司,讓產學雙贏。教育部今天表示,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已規畫放寬大學衍生企業規定,給老師誘因參與企業經營或擔任董事。

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台大校長楊泮池接受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訪問時表示,教育部應趁此時集中資源,把學校存亡問題「交給市場」,也建議政府鬆綁法令,開放大學教師可開公司,給教師走入企業界的誘因,才能創造產學雙贏局面。交通大學副校長陳信宏受訪表示,以工程領域為例,學校技術到產業去其實是很正常的,因此贊成開放大學教師去開公司,否則台灣一直講創新產業,但學術界論文卻無實際運用,反而造成產學落差。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受訪指出,大學衍生企業值得嘗試,很多有競爭力的學校被法令綁死,尤其公立大學常對老師借調不友善,規定每週回校上課或要求回饋金,私校就無限制,如大葉支持老師借調去企業或創業,若老師經營有成,自然願回饋學校或提供實習機會,即使失敗也是汲取經驗。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大學教師研究的東西應該和社會結合,不是發表論文後就束之高閣,因此要提供誘因鼓勵老師走入業界,把研發變成實質貢獻,科技部日前已放寬相關辦法,除了在大學兼任行政職的教師外,都可到企業兼任董事。李彥儀指出,教育部一直鼓勵衍生企業,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已規劃放寬所有大學教師都可參與企業經營、擔任董事或投資,但公立學校若要投資衍生企業則不得超過50%,目前高教創新條例已送到行政院,待立法院通過後,就能給學校更大空間。1050501少子化 楊泮池:學校存亡交市場機制(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日電)少子化衝擊自今年白熱化,台大校長楊泮池接受評鑑雙月刊訪問時表示,學生數減少使每位學生擁有更多教育經費,應集中資源來提升學生競爭力,學校存亡交給市場機制。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訪問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台大校長楊泮池對少子化衝擊的意見。楊泮池表示,把學生人數大量減少當成高教生死攸關的「大限」,是從學校角度看問題,這是倒果為因,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好學生,而不是為了辦學校,學生數減少後,每個學生可享受到更多高教資源,學校可以把學生教得更好,讓學生得到更高品質的學習,更有競爭力與能力,反過來從學生角度看,這是危機也是轉機。教育部提出5年內讓50所大學合併轉型政策,楊泮池認為,台灣現在的大學數目的確太多,市場機制無法不面對,教育資源應該更集中,高教的方向是讓孩子更有競爭力,而不是只關心有多少大學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政府應跳出學校框架,站在更高點思考台灣的高教問題在哪裡。但學生人數減少,難免會影響學雜費收入,楊泮池表示,以目前經濟情勢來看,國內大學要大幅調漲學雜費並不容易,除了政府經費挹注和學雜費收入外,大學還有許多開源的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管道就是與產業連結,將外界資源導入校園。楊泮池指出,現在大學教授的薪資缺乏國際競爭力,台灣要如何留住人才,政府應鬆綁相關法令,將產業資源引進大學,例如開放大學設立衍生企業,讓研發成果產業化,讓老師開公司、借調至業界,如此才能將研發成果產業化,也讓外界資源得以進來,大學才能更有競爭力。1050501

http://bit.ly/1NepTbe

April 30, 2016

對於p-value的反省,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by Jim Frost 30 April, 2015

Banned! In February 2015, editor David Trafimow and associate editor Michael Marks of the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declared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statistical testing procedure is invalid. They promptly banned P values, confidence intervals, and hypothesis testing from the journal.

The journal now requir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effect sizes. They also encourage large sample sizes, but they don’t require it.

This is the first of two posts in which I focus on the ban. In this post, I’ll start by showing how hypothesis testing provides crucial information tha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lone just can't convey. In my next post, I’ll explain the editors' rationale for the ban—and why I disagree with them.

P Values and Confidence Intervals Are Valuable!

It’s really easy to show how P values and confidence intervals are valuable. Take a look at the graph below and determine which study found a true treatment effect and which one did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s the effect size, which is what the editors want authors to focus on.

Bar chart that compares the effect size of two studies

Can you tell? The truth is that the results from both of these studies could represent either a true treatment effect or a random fluctuation due to sampling error.

So, how do you know?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at play.

  • Effect size: The larger the effect size, the less likely it is to be a random fluctuation. Clearly, Study A has a larger effect size. The large effect seems significant, but it’s not enough by itself.
  • Sample size: A larger sample size allows you to detect smaller effects. If the sample size for Study B is large enough, its smaller treatment effect may very well be real.
  • Variability in the data: The greater the variability, the more likely you’ll see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due to random sampling error. If the variability in Study A is large enough, its larger difference may be attributable to random error rather than a treatment effect.

The effect size from either study could be meaningful, or not, depending on the other factors. As you can see, there are scenarios where the larger effect size in Study A can be random error while the smaller effect size in Study B can be a true treatment effect.

Presumably, these statistics will all be reported under the journal's new focus on effect size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However, assess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effect sizes, sample sizes, and variability gets fairly complicated. The ban forces journal readers to use a subjective eyeball approach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difference is a true effect. And this is just for comparing two means, which is about as simple as it can get! (How the heck would you even perform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onl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ouldn’t it be nice if there was some sort of statistic that incorporated all of these factors and rolled them into one objective number?

Hold on . . . that’s the P value! The P value provides an objective standard for everyone assessing the results from a study.

Now, let’s consider two different experiments that have studied the same treatment and have come up with the following two estimates of the effect size.

Effect Size Study C Effect Size Study D
10 10

Which estimate is better? It is pretty hard to say which 10 is better, right? Wouldn’t it be nice if there was a procedure that incorporated the effect size, sample size, and variability to provide a range of probable values and indicate the precision of the estimate?

Oh wait . . . that’s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If we create the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Study C [-5 25] and Study D [8 12], we gain some very valuable information.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Study C is both very wide and contains 0. This estimate is imprecise, and we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no treatment effect. We're not learning anything from this study. On the other hand, the estimate from Study D is both very precis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two studies produced the same point estimate of the effect size, but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shows that they're actually very different.

Focusing solely on effect size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s inadequate. P values and confidence intervals contribute truly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lone can’t provide. That's why banning them is a mistake.

See a graphical explanation of how hypothesis tests work.

If you'd like to see some fun examples of hypothesis tests in action, check out my posts about the Mythbusters!

The editors do raise some legitimate concerns about the hypothesis testing process. In part two, I assess their arguments and explain why I believe a ban still is not justified.


http://bit.ly/1SAsBYW

April 27, 2016

你能否用資料分析確定這個論述對否? 蘇起:台灣人支持台獨是有條件的 | 新頭殼 newtalk

我們上課時就來使用Duke的資料來重製檢證這個結論。
前陸委會主委蘇起7日出席新書座談會表示,台灣人對於支持台獨是「有條件性的」,而且影響重要的變因就是「中國會不會攻打台灣」。 圖:鄭佑漢/攝

準總統蔡英文即將在520後上任,有關兩岸之間是否存在「九二共識」的爭議藍綠依然爭執不休,前陸委會主委蘇起7日出席「波濤滾滾:1986-2015兩岸談判30年關鍵秘辛」新書座談會,他在談論台海兩岸關係時表示,台灣人是有條件支持台獨,主要影響的兩個因素就是「中共會不會攻打台灣」、「美國會不會來救援」。

蘇起在會中談到,他從美國杜克大學牛銘實教授委託政大執行的一份台獨調查研究數據中發現,台灣人支持台獨是「有條件的」,其中兩個重要的變因是「中國會不會攻打台灣」、「美國會不會來救台灣」。

數據顯示,中共不會打、美國不會救的狀況(現狀)下,台獨的支持比例是近6成,若是中共不打、美國會來救,台獨支持比例將提高到7成8;不過,一旦「中共會攻打」的因素加進來後,台獨的支持比例立刻腰斬,即便美國會出手救援,台獨的支持比例將會跌破4成。蘇起以數據分析,台灣人是有條件的支持台獨,並且中國的因素比美國更重要,因此,蔡英文在520的就職典禮上,對於「九二共識」的態度,將會影響台海關係。

蘇起還提到,過去馬政府執政8年相當引以為傲的「兩岸和平」現狀,他認為是馬英九的成功,但也是他的失敗,馬英九總統讓兩岸越是和平越有安全感後,支持台獨的比例就越高。不過,蘇起也表示,蔡英文在2000年即已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因此,他並不期待2016年高票當選總統後,蔡英文會轉而接受,不過,中國對九二共識的立場卻是從來沒有變過。

蘇起也強調,蔡英文在520就職後不能再採取模糊路線,應該要正面解決台海間的關係,引導兩岸和平。至於他對於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是否會影響到與中國的關係?蘇起僅表示「祝福、祝福再祝福」。


http://bit.ly/234JlJh

April 04, 2016

網路調查走上結合實驗之路, 正在發生。

也許不久之後成為新主流。由此可見一斑。
Michael Smith writes: I have a research challenge and I was hoping you could spare a minute of your time. I hope it isn’t a bother—I first came across you when I saw your post on how psychology researchers can learn from statisticians. I figure even 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you might know someone who would. My colleagues and I want to explore implicit biases using the trolley problem as the mechanism for discovering these biases. The problem we have is we have very specific needs for o…

http://bit.ly/22459Eh

March 29, 2016

Outch... 司徒達賢:「三明治」教育 大二結束先工作

管理學之視野,難道如此而已? 司徒達賢:「三明治」教育 大二結束先工作 cw.com.tw 政府將來可能會鼓勵高中畢業生先工作幾年再上大學。有一些工作經驗再來讀書,的確有助於學用之間的整合,但此一做法也有若干限制。 首先是大學未必樂見此一政策,因為目前許多學校已經面臨招生不足,若在幾年裡又少了一大批考生,情勢將雪上加霜。 其次是家長及學生不願意,因在現行入學考試方式下,工作幾年後很難考取理想的大學...
http://ift.tt/1Ktn9Fz

March 19, 2016

民主將遇亂流:fwd: 大巨蛋案 柯文哲:i-Voting是最後手段

統治最糟的狀況就是將責任丟給被統治者扛。 台北市長柯文哲19日表示,大巨蛋案「擺爛不是辦法,公安也不能棄守」,i-Voting是最後的解決方案。(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19日電)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大巨蛋案,若遠雄都不理北市府,就要自己提出公安建議解決方案(量體減量),「擺爛不是辦法,公安也不能棄守」,i-Voting是最後的解決方案。柯文哲下午出席「第7屆336愛奇兒日活動-友好台北城」,媒體詢問大巨蛋量體減量、瘦身可...
http://ift.tt/1Ktn9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