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6, 2016

用漏斗的比喻民意的匯聚,正確嗎?

新政府真的想再走一次過去1.0的審議式民主操作?看看:
  • 2009. (in Chinese) "The Challenges of Practic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aiwan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當前審議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中國行政評論),17(2):109-132. [pdf]


司法院每年編千萬預算卻毫無成果? 黃國昌:正、副院長應立刻下台

thenewslens.com

民間司改會今(25日)在司法院前召開記者會,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應邀發言,他質疑司法院每年編列預算3000萬,但從2010年上任至今,到底完成了什麼?他強調,大家對司法院都非常失望,自己對司法院院長賴浩敏、副院長蘇永欽更是沒有任何期待,認為兩人應馬上下台。對於總統蔡英文即將舉辦的司改會議,他表示將與時代力量全力支持,盼為台灣司法帶來更好的環境。

中央社報導,民間司改會上午在司法院門口前召開「環島司改意見送進總統府」記者會,公布蒐集到的網路及街頭民眾意見,根據司改會公布「司法哪裡有問題」的網路投票結果,得票數高前三名依序是「偵查中的不當報導,造成輿論公審」、「媒體未確實查證做出錯誤報導,傷害司法與當事人」、「受刑人出獄後謀生困難,再犯率高」。

三立報導,應邀出席記者會的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表示,選擇在司法院前開記者會,不是對司法院有所期待,不然就是對司法院有所訴求。黃國昌說:「對於現在司法院的正、副院長沒有期待,我的訴求很簡單,請你們馬上下台,人民已經給你們6年的時間,回想一下2010年上任時,你們做了什麼許諾,跟人民承諾了什麼,到2016年的今天你們完成了什麼?」

黃國昌批評,當初司法院高舉的觀審制,聽不進民間社會的訴求,也聽不下這麼多學者專家苦口婆心的勸告,先射箭再畫靶,6年過去,每一年編列3000萬元預算,大家只想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到底做出了什麼東西?黃國昌表示,會全力支持總統蔡英文10月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並希望蔡總統儘速任命新的司法院長。

自由報導,同樣與會的民進黨立委顧立雄則說,國是會議應採沙漏式的審議式民主方式進行。他解釋,沙漏上方是開放收集問題,對象包括曾經或未到過法院,會使用司法的律師、甚至檢察官與法官;會議結果就好比沙漏,逐步往下滴,透過審議式民主匯集成問題的類型,找出可能改善問題的方法,最後落下來的沙,就是政策的決定。

顧也以「小燈泡案」為例,他說該案的告訴代理人就說,檢察官以偵查不公開為理由,因此被害人以外並不清楚偵查過程,但該案卻一再被報導,反而對司法有諸多不滿,對司法有不良印象,因此這次國是會議就盼能改善對偵查中案件造成輿論公審。

蘋果報導,司改會執行長高榮志說,今年總統大選前,分別向國民親三黨總統候選人要求成立常態性的司改機制,並以總統的高度帶領司改,當時均獲同意,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更具體提出召開司法國是會議的作法,司改會發起環島13天收集司改議題的活動,希望提供司法國是會議參考。

至於司改會是否支持黃國昌要求司法院正副院長下台的訴求,高榮志說,賴浩敏應為觀審制下台負責,蘇永欽則早被司改會評鑑為不適任的大法官,「就結論上而言,是一樣的」。

新聞來源:



Original Page: http://bit.ly/1Z1egW7

Shared from Pocket


http://ift.tt/1Ktn9Fz

May 20, 2016

FYI: 從 6.7 億條行動 App 推播通知中,解析人們的日常行為

Well. 然後呢?也許我們該更進一步問,這是誰需要的資訊,以及除了用於行銷之外,這樣的數據分析想要貢獻出什麼(知識)。

推送通知是每個行動 App 制定客戶參與和留存策略的基礎,但是我們對推送通知的研究並不多。之前我曾寫過兩篇文章《為什麼 60% 的用戶不接受推送通知》和《為什麼有些推送消息的轉化率能夠達到 40%?

在這篇文章中,我從行動行銷自動化工具 Leanplum 中找到一些推送通知方面的資料,分析了 6.71 億條通知,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趨勢,尤其關注推送通知的時間。

36kr 配圖

北美地區工作日期間的推送通知活躍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行銷人員推送通知的時間,以及用戶和這些通知互動的情況。上面的圖表顯示了北美地區工作日期間平均的通知推送和打開情況,以數百萬的通知為樣本。該資料使用的是規範化的本地時間,代表在一定時間內的原始發送和打開情況。藍色的線表示原始推送數量,對應的資料在左軸。紅色的線表示原始的打開數量,對應的資料在右軸。

在這裡,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趨勢,一天中,推送和打開的趨勢大部分是不斷上升的,下午會有幾個小高峰,在下午 3 點左右有一個稍大的高峰,最大的高峰期是傍晚。6 點之後的趨勢很有趣,相對其他時間來說,打開通知的數量一開始最高,推送通知的數量相對較低。這表明行動 App 在傍晚之前會推送大量的通知,如果他們在 6 點之後推送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 6 點以後用戶的參與度看起來很高。

無論如何,這個曲線非常有趣,我們從具體的一天中了解人們一天的行為模式。

對平均每天的研究加強了這種趨勢

美國人時間使用調查發布了下面的影片,用來表示為什麼上述的推送通知圖表是正確的。

早上 7-9 點,人們起床,開始了一早的安排:吃早餐、通勤上班、開始工作。早上到達辦公室前這些任務可以證明為什麼上午 12 點前推送通知的參與情況很低。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下午 3 點左右,有一個有趣的活動轉變,這也與推送數量和打開數量較高相關。在這個時段,人們可能是稍微休息一下,喝杯咖啡或出去走走,這時候會拿起手機看一看。下午 6 點左右,大部分人下班了,並開始進行娛樂活動。

人們在晚上 6-9 點打開推送通知的數量較高也是有跡可循的。工作做完了,人們可能會看自己的手機,打開 App,瀏覽社群媒體。這種休閒時刻持續到晚上 10 點左右,大部分人開始洗澡睡覺了。推送通知參與的高峰期與人們工作後的休閒時間息息相關。

各管道媒體使用情況

經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休閒活動期間打開推送通知的概率較高。那麼人們在休閒活動期間都幹什麼呢?Flurry 發布的各管道每日媒體使用情況表現出一些有趣的趨勢。

36kr 配圖
  • 網路的使用情況有兩個主要的峰值:一個是早上 8 點,兩一個較高的峰值是晚上 7 點。
  • 早上 7 點左右,iOS 和 Android App 開始使用,白天一直都在增長,晚上 9 點達到高峰期,之後開始下降。
  • 電視的使用一般在下班之後,在晚上 7-11 點有一個大峰值。

你可以對比一下英國發布同樣的媒體使用情況圖表。

36kr 配圖

透過這兩張圖表可以發現,電視是休閒時刻使用的一個重要管道,尤其是下班之後。語音交流大部分都發生在白天,線上交流(SMS / 郵件)一般也在白天。

推送通知的參與情況 vs. 媒體使用情況

將每日的生活模式與推送通知參與情況聯繫在一起,我們可以推斷出人們為什麼在傍晚的參與度較高。我相信我們都將行動裝置看作第二個螢幕,人們透過行動裝置與推送的通知互動,偶爾會看看電視。人們一般隨身攜帶手機,可以隨時使用 App。

註:作者 Andrew Chen 是 Uber 發展團隊的負責人,也是多家科技創業公司的諮詢師和投資人。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下載自美聯社摩根大通:台股的最大風險是蘋果,不是中國
下載自路透智慧手機專利戰學教訓,宏達電 VR 拚專利
官網Q1 全球 NAND Flash 品牌廠總營收 80.64 億美元,連續兩季衰退
下載自shutterstock1 天推文 8 次,駭客即可掌握使用者行蹤
下載自路透小米雷軍急了!發內部信親自負責手機研發和供應鏈管理
TechNews 科技早報 – 20160519TechNews 科技早報 – 20160519


http://bit.ly/27G5JxR

FYI: 大數據預測美國下一任總統!

…但用大數據來預測真的是我們要的,或它是正確的應用?

大數據預測美國下一任總統!分析結合應用助選民了解最新戰況

大數據預測美國下一任總統!分析結合應用助選民了解最新戰況

大數據分析其實都說了很多,而在近日的美國大選前哨戰,便有一家公司將大數據結合手機應用,從而開發出一套名為 CNN Politics 的應用。

此應用可以說得上是一個活用大數據分析的絕佳示範,當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透過對選舉數據的整合和分析,全面報導和分析美國大選情報。該款應用已經在 iOS 的 app store 中上架。

CNN Politics」應用程式採用了 CA Technologies 的 API 管理和流動分析軟件製作。這款應用可追蹤 2016 年美國大選民意、代表、選舉和籌款的最新數據;同時該應用程式具備自訂的提醒與通知功能,可以協助用戶分析數據,從而了解大選最新形勢。

預測誰人勝出?

同時,應用亦可依照獨家數據分析而產生文章和圖表,這又是大數據的一個最佳示範,從而協助選民預測誰將贏得大選以及了解箇中原因。

另外,候選人的個人新聞及行為亦會左右選民的決定,因此應用之中亦結合了主流政治新聞網站的綜合選舉結果、突發新聞、企業動態和視頻新聞報導;配合上應用可讓大家自訂提醒及通知功能,真正可讓用戶了解及緊貼大選最新的發展狀況和走勢。

CNN 應用程式開發與科技副總裁 Matthew Drooker 表示:「從民意調查到籌款再到代表計數,誰的走勢好,誰的走勢不好,背後都有大量的數據為今次歷史性大選作出支持。我們與 CA Technologies 合作推出的這款應用,為用戶提供本土貼身流動體驗,以一種引人入勝、完全自訂的方式協助他們分析數據背後的意義,並締造一個資訊豐富而又不可或缺,同時有如親歷其境的多媒體用戶體驗。」

據了解,「CNN Politics」採用了 CA API 管理和 CA 流動應用分析工具製作。CA API 管理軟件從大量的數據來源中將數據點進行傳輸和整合,透過對分析數據協助用戶根據大選的進程判斷形勢並得出結論。這些數據來源包括:CNN 民意調查數據,聯邦選舉委員會數據和 CNN/ Pivit 政治預測市場。

CA 流動應用分析可以通過先進的數據視像化工具評估應用的使用情況,並提供洞察、優化應用性能,以提供流暢的用戶體驗。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電腦與科技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http://bit.ly/27G5piu

May 03, 2016

真是酷:有金氏世界紀錄證明!能在空中飛的懸浮滑板是真的 | TechNews 科技新報

有金氏世界紀錄證明!能在空中飛的懸浮滑板是真的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5 月 03 日 11:51 | 分類 尖端科技
flyboard air

還記得之前 Zapata Racing 公司公布了一段能在空中飛的懸浮滑板影片嗎?在剛推出時,眾多網友雖感到相當驚奇,卻不太相信這是真的,但在最近釋出的影片指出,這個全新的懸浮滑板已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證明,更打破以往的飛行紀錄!

Zapata Racing 公司向來專門製造水上飛行器,過往所推出的飛行器上都有連結噴射器,以供給使用者能在水上飛的動力。然而在 4 月初時,其公司創辦人 Franky Zapata 上傳了一段影片,影片中他更親自上陣,穿上新研發的懸浮滑板 Flyboard Air 在海面飛行數分鐘並著地。然而,這款 Flyboard Air 並沒有任何的繩索或噴射器連接,操控起來看似也相當穩定,讓人不免感到懷疑。

事隔近半個月,Zapata Racing 在 5 月 2 日釋出了另一個 Flyboard Air 影片,有著金氏世界紀錄人員與眾多記者在現場見證,Zapata 又再度親自上陣挑戰懸浮滑板,最後更是達成懸浮滑板飛行最遠紀錄:2,252 公尺!比起 2015 年一名男子自製的水上飛行器的飛行距離,Flyboard Air 能飛的距離遠了它將近 10 倍。此紀錄同時也讓眾多網友恍然大悟,這才了解原來這一切都是真的。

▲ Zapata 用 Flyboard Air 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成功。(Source:YouTube

Zapata Racing 公司表示,這款 Flyboard Air 的動力來自於他們打造的全新「獨立推進裝置(Independent Propulsion Unit)」,並由裝在背包裡的 Jet A1 航空煤油提供燃料來源,再以手持的方式操控引擎。看 Zapata 操作起來好像相當簡單,但若不算進他本來就是水上飛行比賽的冠軍外,其實他自己也坦承,如果沒有訓練超過 50 小時的話,想輕鬆操作 Flyboard Air 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Zapata 也表示,目前他只會在水上飛行 Flyboard Air,以免在陸上飛行時發生任何意外。之前他也曾因為電池系統出問題而摔落水面,除了機器因為碰水而壞掉外,其他則一切安好。

在這則影片推出後,許多人也開始在底下搶著留言向 Zapata Racing 詢問到底甚麼時候會正式推出 Flyboard Air,但對於這個疑問 Zapata 則語帶保留,僅表示:「如果大家都想要 Flyboard Air,我們就得與政府合作,我們也得負起全責,不過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連結

(首圖來源:Guinness World Record

延伸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是真是假?空中飛的懸浮滑板在影片中現身是真是假?空中飛的懸浮滑板在影片中現身

http://bit.ly/1W5KhyL

May 01, 2016

高教悲歌:台大盼教師可開公司 教部支持衍生企業

高教的問題,真的是「學」進不了「產」這樣嗎?
台大校長楊泮池(圖)建議政府鬆綁法令,讓大學教師開公司,讓產學雙贏。教育部1日表示,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已規畫放寬大學衍生企業規定,給老師誘因參與企業經營或擔任董事。(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日電)台大校長楊泮池建議政府鬆綁法令,讓大學教師開公司,讓產學雙贏。教育部今天表示,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已規畫放寬大學衍生企業規定,給老師誘因參與企業經營或擔任董事。

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台大校長楊泮池接受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訪問時表示,教育部應趁此時集中資源,把學校存亡問題「交給市場」,也建議政府鬆綁法令,開放大學教師可開公司,給教師走入企業界的誘因,才能創造產學雙贏局面。交通大學副校長陳信宏受訪表示,以工程領域為例,學校技術到產業去其實是很正常的,因此贊成開放大學教師去開公司,否則台灣一直講創新產業,但學術界論文卻無實際運用,反而造成產學落差。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受訪指出,大學衍生企業值得嘗試,很多有競爭力的學校被法令綁死,尤其公立大學常對老師借調不友善,規定每週回校上課或要求回饋金,私校就無限制,如大葉支持老師借調去企業或創業,若老師經營有成,自然願回饋學校或提供實習機會,即使失敗也是汲取經驗。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大學教師研究的東西應該和社會結合,不是發表論文後就束之高閣,因此要提供誘因鼓勵老師走入業界,把研發變成實質貢獻,科技部日前已放寬相關辦法,除了在大學兼任行政職的教師外,都可到企業兼任董事。李彥儀指出,教育部一直鼓勵衍生企業,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已規劃放寬所有大學教師都可參與企業經營、擔任董事或投資,但公立學校若要投資衍生企業則不得超過50%,目前高教創新條例已送到行政院,待立法院通過後,就能給學校更大空間。1050501少子化 楊泮池:學校存亡交市場機制(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日電)少子化衝擊自今年白熱化,台大校長楊泮池接受評鑑雙月刊訪問時表示,學生數減少使每位學生擁有更多教育經費,應集中資源來提升學生競爭力,學校存亡交給市場機制。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訪問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台大校長楊泮池對少子化衝擊的意見。楊泮池表示,把學生人數大量減少當成高教生死攸關的「大限」,是從學校角度看問題,這是倒果為因,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好學生,而不是為了辦學校,學生數減少後,每個學生可享受到更多高教資源,學校可以把學生教得更好,讓學生得到更高品質的學習,更有競爭力與能力,反過來從學生角度看,這是危機也是轉機。教育部提出5年內讓50所大學合併轉型政策,楊泮池認為,台灣現在的大學數目的確太多,市場機制無法不面對,教育資源應該更集中,高教的方向是讓孩子更有競爭力,而不是只關心有多少大學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政府應跳出學校框架,站在更高點思考台灣的高教問題在哪裡。但學生人數減少,難免會影響學雜費收入,楊泮池表示,以目前經濟情勢來看,國內大學要大幅調漲學雜費並不容易,除了政府經費挹注和學雜費收入外,大學還有許多開源的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管道就是與產業連結,將外界資源導入校園。楊泮池指出,現在大學教授的薪資缺乏國際競爭力,台灣要如何留住人才,政府應鬆綁相關法令,將產業資源引進大學,例如開放大學設立衍生企業,讓研發成果產業化,讓老師開公司、借調至業界,如此才能將研發成果產業化,也讓外界資源得以進來,大學才能更有競爭力。1050501

http://bit.ly/1NepTbe